当地时间2025年7月1日,比亚迪位于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隆重举行,巴西巴伊亚州州长杰罗尼莫·罗德里格斯、巴西文化部部长马格蕾斯·梅内塞斯、卡马萨里市市长路易斯·卡洛斯·卡埃塔诺、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及比亚迪巴西分公司总经理李铁等嘉宾莅临现场,封面新闻应邀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此标志性事件,不仅是比亚迪海外布局的里程碑,更意味着中国智造在拉美工业版图上写下新注脚——在福特汽车撤离的旧址上,中国车企正以新能源技术重构当地汽车产业生态。 2021年,福特关闭在巴西的百年工厂,为拉美汽车工业留下空白。2023年,比亚迪斥资55亿雷亚尔(约合71亿人民币)收购该旧址并扩建,这绝非简单的产能填补:卡马萨里市地处巴西东北部工业走廊,毗邻萨尔瓦多港与铁路枢纽,是辐射南美市场的天然支点。比亚迪在此打造的综合体涵盖整车制造、电池加工、电动巴士底盘生产,形成完整产业链。 “我们要建的是拉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的表态,道出战略核心:以技术输出推动产业迭代,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这座工厂初期产能15万辆,计划创造2万个直接与间接就业岗位,将成为拉美最大电动车制造中心,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企业布局。 比亚迪在巴西的增长曲线堪称奇迹。2022年销量仅260辆,2023年跃升至1.7万辆(增长近68倍),2024年突破7.6万辆,同比增长328%,斩获“年度增长最快品牌”。2025年1-5月,其销量超3.9万辆,纯电车型市场份额达92.16%,插混车型占比35.8%,稳居头把交椅。 封面新闻在现场了解到:首车下线的海鸥车型,是技术实力的缩影。适配巴西热带气候的刀片电池、350公里续航(NEDC标准),叠加较同级别燃油车低15%的价格,即便售价为中国市场的2-3倍,仍成爆款。这背后,是比亚迪十余年深耕的积累——从2013年圣保罗办事处起步,如今业务已覆盖光伏、大巴、轨道交通等领域,成为巴西民众眼中“可靠与尖端”的代名词。 全球层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112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前五月海外销量37.42万辆,同比增长112%,5月单月出口8.9万辆再创纪录。同时,匈牙利欧洲总部落地、自有滚装船队投用,更构建起全球化供应链网络。 比亚迪出海的亮眼成绩背后,是布满荆棘的征途。品牌认知上,需扭转“廉价低质”偏见,投入巨资建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初期覆盖不足曾影响消费者信心;法规层面,巴西阶梯式上调新能源进口关税,倒逼本地化生产加速;文化差异也曾引发波折,建厂期间部分争议被放大,考验企业危机应对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的应对之策颇具韧性:采用“半散件组装+本土供应链培育”模式,平衡关税成本与本地化率,计划3年内将零部件本地采购比例提至60%;联合巴西高校建新能源实验室,开放技术反哺本土产业;产品上,海狮07EV等7款车获Euro NCAP五星认证,海鸥摘得“世界城市车”称号,以硬实力破局。 比亚迪巴西工厂本身就是绿色转型的践行者——太阳能与水力发电驱动生产,雨水回收、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严格遵循全球减碳标准。这种模式与巴西“绿色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不仅创造就业,更推动当地从“燃油依赖”向“绿色交通生态”转型。 当首辆比亚迪汽车驶下生产线,承载的是中国智造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从福特离场到比亚迪擎旗,拉美工业版图正被注入新基因。这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车企以技术、韧性与责任,书写全球化新篇章的又一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