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他光的干涉和衍射,他能跟你谈个三天三夜,连杨氏双缝实验那两条缝是横着还是竖着他都背出来了。但等我问他:你知道咱们语文课本《背影》的作者是谁吗? 理科生的课本厚得能当枕头,公式密度堪比网页代码,化学元素表背得连铁锅里放啥菜都能按周期律来排队。而文科生这边,除了个别历史老师会在期末前怒吼:“《辛丑条约》的每一条都要背下来,不然我在办公室跪搓衣板!”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挺嚣张的话:“一个实验就能推翻我全部理论。”说完就一脸不屑地把量子力学那帮人骂了个遍。理科的核心在于——我说的对不对,你拿数据砸我;你说的牛不牛,拿实验怼我。 你说得天花乱坠,但你要是写《红楼梦》人物分析,非得说贾宝玉其实是曹雪芹失散多年的同父异母兄弟,那你就是出戏。文科的高分秘诀是:懂规则,顺规则,稳中求胜。 我以为他要爆出什么惊天之论,结果他用“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反应了清政府工业化的萌芽”当中心句,全篇像理综卷子一样展开:表格、流程图、箭头、横向比较、纵向总结,甚至标了重点。 他怒不可遏去找历史老师,老师看完后说:“你这个评价像极了工程总结报告,不像是在讨论一个历史进程,更不是政治立场下的宏观把握。” 你的“个人”观点不过是老师认同的观点换了个包装罢了。如果你真的搞出个离经叛道的说法,还能得高分,那你不是考生,是出题人。 理科鼓励你“不走寻常路”,你能跳出公式框架,自创一条捷径,那是天赋。老师们表面骂你“不按套路”,背地里却想着让你去参加奥赛。 我们理科班有个语文奇才。他爱写小说,语文作文每次都上800字。高考前模拟,他写了一篇《月亮上的灵魂》,用上了意识流、双线结构、时空闪回、心理描写三重嵌套,像模像样一个卡尔维诺附体。 而且理科考试能更快拉开差距,数据一算谁牛谁菜一目了然。你物理会不会,就看一道力学题你解不解得出。文科就难了,有时候同一篇作文,换个老师判分能差8分。 有一位文科状元,一模语文148,历史政治两门几乎满分,高考总分全市前三。这个天之骄子有一次被调去参加一个理科班模拟考,因为教务处排错了课。 倘若非要做个比喻,文科像修建城市的建筑规划师,而理科像建桥铺路的工程施工队。你得先知道“要建什么样的城市”,才知道“怎么去建”。 我们在成长路上,对学科的热爱,很多时候不是来源于它的内容,而是来源于我们是否适配它的规则。你擅长共识,懂得权衡,那你在文科如鱼得水;你思维跳脱,喜欢推理和验证,那你在理科大展拳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