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一名华人员工似乎已经在X平台上确认了这一消息。他称自己对OpenAI的领导层感到十分失望,这四位人才被挖角对OpenAI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上述人才变动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份神秘的清单成为了硅谷坊间的热门话题。扎克伯格耗时数月整理出了AI领域最有才华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并且正在亲自向这些人才抛出橄榄枝。 这些人才大多数为二三十岁,通常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CS名校的博士学位,在OpenAI、谷歌DeepMind等知名AI实验室有过工作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可能相互认识,对彼此的忠诚度已经超越了公司。 Meta愿意为这些高质量人才支付7位数到9位数的薪酬,或者是几人共同组成一揽子交易。待遇虽然高得惊人,但与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相比,也仅仅是一个零头。 进入产业界后,毕树超长期在谷歌工作。2013年起,他在谷歌广告部门开发深度学习引擎,并担任相关部门的技术负责人。2019年起,他在YouTube内部联合创办了短视频功能,并担任起“发现”页面的负责人,这一职务也与算法密切相关。 2024年5月,毕树超跳槽至OpenAI,担任多模态后训练工作的负责人。这一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探索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的新范式、多模态推理与高算力强化学习、多模态思维链评估系统和奖励模型、多模态智能体等等。 余家辉曾在百度美国、英伟达、谷歌大脑实习,正式工作后他加入了谷歌DeepMind,历任研究科学家、资深研究科学家等职务,是Gemini多模态部门的联合负责人,并对谷歌小模型PaLM-2的架构做出了核心贡献。 2023年10月,余家辉加入了OpenAI。其个人网站显示,他曾以研究负责人的形式参与OpenAI o3、o4-mini、GPT-4.1的研究工作,也曾以感知技术研究负责人的身份参与GPT-4o的研究。 任泓宇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深造,并获得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他曾在微软、英伟达、谷歌、苹果等公司实习,毕业后直接加入了OpenAI。 赵晟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与Hongyu Ren为校友关系,两人在斯坦福的求学时期有四年重叠。加入OpenAI后,他曾参与GPT-4o和OpenAI o1、o3-mini的研究工作。 由扎克伯格开启的硅谷抢人大战还在持续。由于AI人才的集中度极高,且许多前沿AI知识大都掌握在这些人才的脑中,硅谷大厂和AI创企们争相抢夺这些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扎克伯格的Meta也在不断损失AI人才,由于其Llama-4模型表现和口碑都差强人意,已有不少Meta的AI研究员选择离职。一位谷歌杰出科学家近期在X平台发文感叹,称他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来自Meta的简历。 密集的挖人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扎克伯格力图挽救Meta AI研究的努力,不过这些高薪挖角的最终成效,或许仍需等待下一代大模型的表现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