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一号店》这期猛猛开大,余景天因为不满意其他店长们延迟交接咖啡车,当场对峙拍桌子,结果一掌下去把桌板都拍碎了? 前几期的学院时期,也确实有这个调调。学员们每天上课拉花做甜点,经历的最大挫折是考核导师的“故意刁难”,以及黄子韬化身老板下“大单”。 不仅预算卡得紧,营业额要求高。四家店和咖啡车里,每天都大屏实时播报各家店当天的出杯数,末位淘汰制压力拉满,刺激程度堪比商战直接进入地狱模式! 咖啡车的店员算是节目里的“复仇者联盟”,他们都是在选拔环节里落选门店,才来咖啡车的。咬着牙凭实力突围成功,他们用流动咖啡车上桌,才有了和几个门店竞争营业额的资格。 四大店长被借调来“咖啡车”这一边缘部门打工,也是要完成相应KPI的。但折腾一天,竟然只卖了212块,距离3812的营业额,差了老远,这能行吗? 眼看门店营业额蹭蹭涨,咖啡车却停滞不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几个店长没努力。虽然咖啡车没完成的KPI会分摊给门店承担,但拿咖啡车当事业的几位,肯定不是滋味。 前几天我还刷到微博,长沙站节目现场录制时,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有粉丝提前5、6个小时就去打卡,连外卖小哥都放弃外卖大战,下场拍帅哥。 这人气让我惊讶,毕竟刚推出咖啡店主理人21天养成计划时,险些成为群嘲对象。但现在是从线上火到线下,不但联动商业文旅,还吸引观众实地打卡。 养成模式基本是放养,真开店、真销售、真淘汰、真KPI,完全戳破了帅哥主理人们慢悠悠冲咖啡的幻想泡沫,把主理人都变成了打工人。 最“卷”的就是咖啡车组,为了能被总部认可参加切磋节,余景天和甘景武熬了大夜忙到凌晨五点做特调,试了十几二十杯组合。 重庆和横店在上一轮切磋节排名不佳,都是倒数,又赶上店长不在。横店柯泓店长走之前,把店托付给曾开过炸串店的黄家源。 节目的真实经营吸引了不少粉丝,切磋节上每家店都人山人海。观众们都是“云股东”,每买一杯咖啡就是在给喜欢的小哥哥们打call。 眼看着几家小破店从无到有,一点一滴成长到现在的规模,营业额越来越高,咖啡店越来越像样,最激动的肯定是云股东们。 弟弟们的咖啡店,就像大型真人版“沙威玛传奇”,面对的是真实的客人,也总会有突发事件,作为主理人的他们都要一一解决。 哈尔滨是街坊邻里之间的烟火气,店长孙政带着店员们去早市上采风,一路收获各种大爷大妈的支持,蛋堡红肠冻梨汁也没少吃。 某种意义上,它是城市文旅的一种补充,不同于旅游景点的知名和热闹,和游客、本地人都能产生连接的咖啡店,连接的也是城市独属的生活气。 本地客人买一杯咖啡相当于给自己的城市投票,激发了自豪感;外地游客被某家店吸引前去打卡顺路旅个游,还能拉动文旅。 它不仅有经营类综艺的真实爽感:一家店从无到有的养成感,以及散装经营人们把前期一团乱麻的店,居然真开成了的反差感。 它呈现了一个城市和行业的另一面,还补足了官方文旅之外的那口人气儿,城市人文,也是景点之外旅游体验感的重要组成。 它要刺激有营业额挑战,要暖心有团魂拉满,要活人感有嘉宾和观众的真实互动,情节跌宕起伏的程度比追剧还好看,元素叠在一起,哪一个不是现代人喜欢的电子榨菜? 观众们在线上追番,等于是在玩“全景式模拟经营”类游戏。素人店员们颜值高,既能吸引线下粉丝真实打卡,还能蹭上旅游热,哪个不是当下的朝阳产业? 所以从以真实存活吸引人的十天,到真实经营当牛马的《微笑一号店》,本质都是在抛弃过去综艺的套路,回归到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