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写字楼门口的咖啡准时送达;午夜时分,紧急订购的退烧药半小时内拿在手上;阳光洒进会议室,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了缓解压力的小确幸。 支撑这些日常小事的,是一群穿梭于大街小巷、维系生活秩序的劳动者。过去,他们被称为“骑手”,而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了崭新的称谓。 8月17日,饿了么举行首个“骑士日”,饿了么董事长兼CEO范禹宣布,将旗下全体骑手升级为“城市骑士”,并同步推出制服换装、养老与医疗保障、专业提升等举措。 很快,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就将为数百万骑士配发赛车手风格的秋季新制服。统一的橙黑配色,醒目的品牌标识,夜间可见的反光条,能防风防泼的面料,以及增加携物空间的腰包。这些细节让工作装备脱离了“工装”的范畴,成为具有职业符号的“制服”。 心理学家Adam和Galinsky在2012年发表的实验中证实,当被试者认为自己穿上的是医生的白大褂时,专注度显著提升;同样的衣服如果被告知是画家的工作服,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换句话说,服装既是外部标识,也会改变穿戴者的心理认知。 范禹在全员信中提到,将为全国骑士提供更多养老和医疗方案,由平台全额缴纳新职伤保障。随后,阿里和蚂蚁旗下23个品牌共同发起“城市骑士·橙意计划”,覆盖所有平台骑士,提供专项奖励、学历资助和家庭医疗帮扶。 最近,广东高州的骑士吕炜权,在这份职业中把人性的光辉体现得淋漓尽致。7月18日,他在送单途中发现有人落水,几乎没有犹豫便从十余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游过近五十米,把人救上岸后,他顾不上停留,湿漉漉地转身去完成订单。 视频在市民间迅速流传,但当时没人知道他是谁。直到民警通过工服联系上饿了么高州站点,才确认了身份。8月20日,他成为橙意计划的首位获奖者,收到了专属荣誉制服和十万元现金奖励。 但更多时候,骑士们的价值体现在药品、奶茶、礼物与日用品的准时传递。这份职业带给每个人的,是每天重复无数次的“您的商品已送达”,也是成为生活基本保障的专业服务。 养老、医疗和职伤保障解决了风险,学历资助和成长通道为未来留出空间。当配送不再只是临时谋生的选项,工作才会成为真正的职业,骑士才会走出稳定又专业的队伍。 历经十年高速扩张后,即时配送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服务品质与效率的持续进化与稳定输出。补贴和算法能带来订单,但订单履约的关键是送订单的人。 骑士群体的稳定,决定着平台服务履约,也影响着这个新消费场景能否真正走向成熟。让灵活就业化为专业职业,并配套由表及里的喜用保障,才是为行业打造持续的根基。 想象几个瞬间:清晨,幼儿园临时通知要带水彩笔,家长下单后才能安心送孩子入园;夜晚,球迷们聚在客厅看比赛,啤酒和炸鸡一波送到;节日当天,有人收到及时送来的鲜花,心花怒放。 算法能分配单子,但谁去应对电梯故障,谁去穿过车流和雨夜?都是骑士。用户记住的往往不是下单界面,而是门口出现的那个人。 在阿里的“大消费平台”战略中,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结合,本质是远场电商和近场配送的联动——让线下商户的销售流量赋能平台,同时平台电商集聚流量赋能线下商户。 中国市场的复杂度,放大了这一选择的重要性。零售高度碎片化,城市之间、商圈之间差异巨大。系统能算路径,却算不出巷子里的施工和突发的拥堵。唯有骑士能实时调整,把标准化的规则落实到具体街道里。运力能否稳定沉淀,决定了平台的服务边界,也决定了即时配送能否真正走向成熟。 要让这张网络真正稳固,职业化是关键。只有当骑士把配送视作一份可以长期依靠的工作,运力才会从临时拼凑转化为可持续的团队。制服、保障与成长通道,都是让他们安心留下的基础。 职业化带来的意义,不止在于稳定的队伍规模,也体现在服务水平的提升。骑士越熟练,平台履约就越可靠;用户的确定感,正是由这份熟练和可信赖感塑造的。 大消费战略要打通线上与线下,最终需要一张高素质的运力网络作为支撑。骑士职业化,让这个网络从“人力成本”转化为“核心资产”。 当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都能感到安心,当商家把新品交给平台时心里有底,稳定的运力就成为行业竞争中最难被复制的部分。大消费场景的胜负,归根结底取决于谁能把这支队伍沉淀下来。 但在我国,服务业发展依然存在一系列挑战。其中,尤其显著的表现包括,社会对服务业的重视和尊重程度,服务业的自我专业化进程,而导致这些的一个关键则是: 而服务业又是容纳就业,保障大家收入的重要基础,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服务从业者的消费力也因此受限,最终也对整个经济循环带来制约。 外卖骑士就是典型代表:人数众多,收入已进入中间区间,但很多人存钱多、消费少,家庭支出谨慎。因为,通常被称为灵活就业的它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灵活,是不稳定,是有今天没明天的缺乏安全感,心不安,收入难以转化为消费力。 这种“不安”,压制了社会潜力。月入稳定,却不敢贷款买房;工作强度大,却不敢为健康和教育投入更多。顾虑不仅存在于个人,也会传导到整体消费市场。社会结构要真正形成橄榄型,中间层必须稳固,而即时配送群体正处在关键节点。 比如,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国务院在2024年发布的意见,也要求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 阿里的“骑士”之所以成功推出,源于它以商业创新承载社会责任,多年来在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方面的持续探索和积累:蚂蚁森林让环保成为日常行动,支付宝推动公共服务接入,阿里云的城市大脑改善交通治理,高德地图开发无障碍导航。其共同的逻辑是把技术转化为公共价值。城市骑士的职业化,正是这一逻辑在劳动群体上的延伸。 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习惯。一个有保障的家庭,更愿意将收入投入教育、健康和服务消费。蓝领中产的壮大,不能是纸上谈兵,而要真正落实在每一次敢于花钱的日常选择里。 当大平台率先行动,行业的基调随之改变。制服和保障体系公开推出,同行与地方政府都会关注。更多企业加入后,门槛与标准不断抬高,竞争就会从补贴消耗转向长期建设。即时配送逐步迈入有标准、有保障、有认同感的现代服务业。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预计2025年人数将突破1亿,其中骑士占据重要比例。让这群人有清晰预期,等于稳住城市服务供给,也稳住大量家庭的消费信心。 更长远看,这关乎服务业的成熟。培训和考核进入常态,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化,装备和技术成为标配。确定性提升,用户信任被积累,商家更愿意把新品和高价值商品交给即时配送履约。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不仅推动行业升级,也让消费信心真正恢复。 从个体的骑士,到整个行业,再到社会结构,这一系列变化汇聚成同一个方向——服务业升级与中产壮大。外卖配送已不只是城市便利的象征,更是社会走向更稳健、更包容的体现,是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循环与双循环顺畅运转、良性互动的基础支撑之一。 202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占比分别为6.8%,36.5%,56.7%。第三产业,基本都属服务业。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论及对GDP的贡献,无论是整体规模占比,还是增长贡献,服务业都是远超制造业的。 服务业拉动经济成长,也是所有发达国家一路走来的经验。打开他们的经济账本,服务业都至少撑起了60%以上的GDP。以2020年为例,美国是约77%,英国是约73%,法国是约71%,日本约70%,即便被认为制造立国的德国也在64%左右。 服务业的关键是人,既要人去服务,也要有人可以服务。庞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服务业巨大的增长空间,也为服务业提出要求:


